文/陈玉琪
尽管诞生不到200年,摄影艺术凭借功能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属性,成为最易于普及的艺术媒介。它也凭借可读性强、理解门槛低等特点,吸引了众多藏家,成为艺术市场上颇为“新手友好”的收藏领域。
(资料图片)
过去20年里,影像艺术浪潮迭起。根据艺术品价格数据库Artprice发布的《2020年度艺术市场报告》,2020年,摄影作品成交量创下2.4万张的历史新高。在过去的20年里,摄影作品的销售数量几乎翻了两番。
中国影像艺术市场也迎来飞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本土摄影展览的数量增长近250%。2021年,北京有42%的画廊有影像及摄影作品的销售记录。
6月22日至25日,首届JINGPHOTO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将在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和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举行。作为北京地区首个专注于当代影像的艺博会,这一博览会将携手近50家参展机构与数百位艺术家,填补了区域市场的空白。
与此同时,2022年影像艺术的总成交额仅占全球艺术品市场的1%,这一市场仍存在破圈难、升值难等众多挑战。
2022年各艺术品类成交额(图源:《2020年度艺术市场报告》)
影像艺术在中国
从1839年发明至今,摄影技术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1971年,苏富比在英国伦敦举行首场摄影专场拍卖会,这是影像艺术第一次进入收藏市场,从而确认了摄影作品的投资价值。
“影像艺术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收藏门类。”中贸圣佳国际拍卖行影像艺术部负责人牛婕认为。
随着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辛迪·舍曼、莎丽·曼为代表的一批当代艺术家的兴起,摄影成为和绘画、雕塑等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门类,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成为新的收藏方向。
2022年5月,美国超现实艺术家曼·雷的代表性作品《安格尔的小提琴》在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以1240万美元成交,成为有史以来拍卖价格最高的摄影作品。
在中国,影像收藏起步较晚。JINGPHOTO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创始人金酉鸣介绍,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之前属于第一阶段,马六明、荣荣、映里等亚洲摄影艺术家开始受到西方关注。
2006年可以被称作中国影像收藏的元年。在这一阶段,摄影艺术中心三影堂成立,各类摄影奖项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6年,第一场影像艺术拍卖专场举办,中国开始出现二级影像艺术拍卖市场。
近年来,摄影的收藏更为多元化,不仅有老照片和当代影像艺术,还出现了装置艺术、技术类等多种形式。
在地域分布上,由于不同的文化生态与消费习惯,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市场成熟度更高,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八届。作为创作者,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戴显婧表示,上海更加有商业感,市场化操作程度更高。与南方市场相比,北方的影像收藏市场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首届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是华北地区首个专注于当代影像的艺术博览会,近50家画廊与艺术机构将携贝尔纳·弗孔、森山大道、黄晓亮、王兵等数百位中外摄影艺术家作品参展。
“新手友好”的影像艺术:可复制、易普及
“在所有的收藏门类中,摄影是最为平价、最容易入手的一个门类,所以往往容易成为接近艺术品的窗口。”新氧艺画廊O2art创始人蔡文娟说。
金酉鸣介绍,影像作品收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历史和文献价值的老照片,二是当代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三是近年来逐渐进入中国拍卖市场的国外著名摄影家的作品。
在金酉鸣看来,由于具备稀缺性,老照片等文献资料影像在国内市场一直比较受关注,而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收藏群体相对狭窄,在二级市场也比较少见;当代艺术影像作品在一级市场逐渐消化完成,在二级市场越来越多见。
纵观国内影像收藏市场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纪实影像作品在国内更受关注。2006年,深入人心的希望工程形象照片《大眼睛》以30.8万元成交;2011年民国著名演员、歌手周璇的一套旧照以220万元成交;2016年,纪实类摄影作品《1956—1990年摄影代表作品集》以241.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了国内摄影作品最高成拍纪录。
金酉鸣介绍,摄影作品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有版数,因此可复制、易普及,对藏家而言价格也相对亲民。
所谓版数,指的是为了保证摄影艺术品的稀缺性和真实性而进行限量的一种通行做法,由艺术家、艺术品代理人或画廊共同决定。一般而言,版数越多,单幅作品的价格越低,市面上剩余版数越少、越晚售出的作品价格越高。
牛婕介绍,从藏家群体来看,美术馆等机构类收藏仍占大头,私人藏家的年轻化成为一大趋势,从去年开始,藏家里已经出现了00后。价位上来说,单件作品成交价集中在5万~10万元。
“因为从小生活在读图的时代,90后、00后这些新的藏家对新鲜媒介的接纳程度更高。”金酉鸣说。
“为什么要买一张照片?”
然而,尽管影像作品的收藏门槛较低,但其在国内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仍属于小众领域。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的今天,为什么要去买一张照片?这是影像艺术收藏者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金酉鸣指出,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之一,影像艺术在国内需要被重新认识和了解。
蔡文娟回忆,有一次她在纽约看到专业、非专业的观众都“像赶集一样”参观美国影像艺术展,这一场景让她大为震撼。
“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让艺术家能活下来。”金酉鸣看到许多得过奖、很有天赋的摄影艺术家因为生活问题放弃创作,转而去做摄影记者、去拍广告,他感到十分惋惜。
除了市场教育尚未普及,影像艺术的收藏还存在一、二级市场割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金酉鸣介绍,销售影像作品的平台可分为以画廊、艺博会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以及以拍卖为代表的二级市场。在国外,影像艺术是当代艺术重要媒介之一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比较清晰,摄影作品价格区间大,可选择品类多,整个市场是良性循环的。
但目前国内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明显割裂,也就是说,在一级市场,艺术家作品版数没卖完的话,就无法进入二级市场。
金酉鸣坦言,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仍需进一步打通一、二级市场,带动摄影市场的良性循环,艺术家、画廊主、拍卖行、策展人、学术机构等都是摄影艺术生态中极为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
“艺术市场被架上绘画等媒介主导,摄影的收藏只存在于一小部分的藏家和爱好者之间。”因此金酉鸣认为,要让更多相关人群参与进来,才能打破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比如许多负责酒店、家庭装修的设计师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据介绍,此次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还将举办十余场论坛,邀请学者、美术馆馆长、艺术家、摄影艺术家、藏家、市场人士等,旨在从实践、收藏、出版、教育四个维度对摄影艺术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助力生态发展。
如何从“人人都可以拍”的认知误区发展为对摄影艺术进行界定,到让更多艺术家、更多画廊能拥有展示、交易的空间和平台,牛婕希望,影像艺术是可以破圈的、大众的,承担起审美教育的责任。